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明宫小食光第58节(1 / 2)





  那陪房笑着引她进府,边走边道:“可巧你来了,不然我还得跑一趟,大姑奶奶指明了要见你呐。”

  杜娘子又惊又喜,问:“不知是为了什么事。”

  “似乎是与书坊有关,旁的我也不知。”

  等见了宋持盈,听了她一番言语之后,杜娘子方才明白了,原来是要借书坊的底子,办一个燕京小报。

  本朝文风鼎盛,办报印书不是什么稀罕事。杜娘子平时也帮着夫君料理些柜上的事,从前也有老儒生捧了自己写的书到月恒书坊来,请他们刊印数次,好赠送亲友。

  杜娘子便以为大姑奶奶也是如此打算,问道:“那这燕京小报是印多少张?一百张?两百张?”

  宋持盈摇摇头:“先印一千张。”

  一千张!杜娘子啧舌,大姑奶奶平常也不是不通世务,怎么忽然开口这么大的口气?

  她劝道:“会不会有些多了?再有,若像大姑奶奶所言,在元宵节前就要印出一千张燕京小报,便是把现有的工匠召集起来,日夜赶制,时间怕是也来不及,毕竟印刷也不能凭空印啊。”

  “这个你别急,我新得了一架印刷机,印刷速度比平常的要强上不少,再者,我会额外聘请人,帮忙加急赶制,不过是多使些银钱。”

  宋持盈将自己连夜所做的计划拿给杜娘子看:“这内容呢,传奇小说我已经寻好了,但市井新闻等还需要填充。我想,月恒书坊也有交好的寒门儒生罢?”

  “是有的,一些书因买的人不多,所以没用雕版印刷也没用活字,雇书生抄书倒节约成本些。”

  “这便是了,请他们仿照这些成例写市井新闻便好。”

  杜娘子低头一看,只见那些成例的标题格外与众不同:《最好吃的十种元宵,你可能一生都没尝过》、《老农做了这件事,麦田竟然大丰收》、《手把手教你十二岁考中秀才》……

  别说,这些标题古里古怪的,但当真勾得杜娘子心里痒痒,忍不住想要往下看。

  在大姑奶奶面前,杜娘子也不好埋头只看文章,只能把心思收回来。她想了想,问:“那一些市井新闻,是不是也要雇人走街串巷去打听?”

  “得有一些专门的通讯员,比如一人负责抓南城的新闻,一人负责抓北城的新闻。”宋持盈道,“但是为了节省,前期可以用糖什么的,让半大小子帮忙探听。真探听到有意思的事儿,再由通讯员出马也不迟。”

  为不负中宫娘娘的重托,事无巨细,宋持盈都一项一项的亲自过问。

  月恒书坊的众人起先是看在双倍银钱的份上赶工,可当燕京小报日益成形,大家的心态慢慢有了变化,这样一份燕京小报,说不定真能轰动一时呢!

  钱掌柜与杜娘子更是将燕京小报视作一举越过杜记书坊与集文书坊的登天梯,全身心地扑在上头,忙得连元宵都来不及准备。

  紧赶慢赶,元宵节前夜,燕京小报终于面世了。

  ***

  话说正阳门里,有一条唐神仙胡同。

  唐神仙胡同尽头,有一小门小户,家主人姓白,名曰白冬。白冬开了一家小小的豆腐坊,平日里以做豆腐为生,他家的豆腐用料扎实,不散也不渣,味道好不说,价格还便宜,是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白家夫妻两个是极勤劳的人,不论严寒酷暑,必定早起。白冬准备卤水,白家媳妇则给拉磨的驴子喂食,清晨做好了豆腐,喝口水,擦擦汗,便在胡同口摆了一个小摊,出去卖豆腐,日日如此。

  一年到头,白家只有在过年时能歇一歇,能休息小半个月,直到正月二十才重新做豆腐。

  正月十九,清晨,白冬领着媳妇女儿上街闲逛。走到西门书场时,只见茶肆里坐满了客,甚至连滴水檐下都临时摆了好几条板凳。

  白冬向媳妇道:“一定是说书先生讲了什么新本子,走,咱们也去听一听。”

  一家人朝茶肆走去,搭着白毛巾的小二立刻过来,笑着迎客:“过年好,几位贵客是来喝茶听报的罢?五分银一个人,小孩子抱在腿上不用钱。”

  “五分银一个人?上一回还是四分银呢。”白冬嘟囔道。

  “这位爷,咱们过年,也挣些辛苦钱不是。”小二陪着笑,拾掇过来一条长凳,“何况,今日可新鲜,不是说书,是说报,燕京小报,如今满京城的都难寻见一张报,可咱们有,还有说书人将报纸上的内容讲给诸位爷听。”

  “什么报纸?都没听过。”

  白冬还在犹豫,却见另有两个穿道袍的儒生过来,问小二还有座没有。

  小二把眼睛看白冬:“只有最后两个座儿,这位爷先来的。”

  一见有人抢,白冬立刻掏钱,占住了最后两个座。

  他们坐下不久,说书人,或者该叫说报人,就笑容可掬的出场了。

  听醒木一拍,说报人将燕京小报的内容娓娓道来。

  白冬原本还在心疼花出去的一钱银子,但渐渐的,注意力完全被引开了。

  说报人讲到元宵,他便想回家试着做一做炸元宵。说报人讲到如何给孩子开蒙,他听得一愣一愣的,打算回头说给兄长听,他的侄儿正好到了要开蒙的年纪。

  到最后,说报人讲起小说之时,白冬已经完全沉迷进去了。

  从书场走出来,白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钱银子,花得真值!

  第76章

  天韵楼二层的地字号包厢里, 杜记书坊的老板杜老板坐在窗边,膝前的方桌上摆了两只小酒杯,一碟茴香豆, 一大盒酥饼点心。

  他摸着一粒茴香豆往嘴里放,眼睛却盯着窗外。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一个穿灰直裰的男子手拿一个毡包, 径直往天韵楼来,脚步又快又急。

  布鞋踏在木楼梯上, 嘎吱嘎吱响。拿毡包的男子才进地字号包厢,不等他请安,杜老板便忙道:“把东西拿来。”

  毡包里装着的,正是一份最新的燕京小报。杜老板原想接过, 但转念一想, 方才他才吃了东西,直接去接恐有污渍,对文字不敬。是以他先用毛巾擦了擦手,这才拿起那一份燕京小报。

  杜老板眼睛不大好, 因此贴得极近去看报, 看到第二版时, 木楼梯又嘎吱嘎吱响起来。他抬头一看, 等的人来了,正是集文书坊的熊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