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明宫小食光第73节(1 / 2)





  她一下地,立刻左右张望起来,只可惜天色未亮,只见着阴沉沉的街道,和一扇扇紧闭的房门,百姓都还没起来呢。

  李广后脚就赶到了,方才过宫门时的威风荡然无存,连身上那显眼的大红蟒袍都换成了家常暗灰色缎直裰。他微微弓着腰道:“老爷,请乘这顶轿罢。”

  朱祐樘带着张羡龄换了一顶大轿,坐稳了,张羡龄问:“这是要去哪儿?”

  “先安顿一下。”朱祐樘道,“放心,我都安排好了。”

  轿子稳稳当当的走了一会儿,李广的声音在轿帘外响起:“老爷,到了。”

  轿帘一掀,眼前竟然是一处小院,院内有一株极大的梅花,不知生长了多少年,一小半花树都伸到院墙外头,红梅朦胧在初晓的淡光,乍一看,像是写意山水画里才有的人家。

  张羡龄仰头观赏了片刻梅花,问:“这是谁家?”

  “我们家。”

  一旁的李广早将小院的院门打开,朱祐樘牵着张羡龄跨过门槛,在堂屋坐下。

  院内梅花的香气越发清冽,张羡龄有些懵,问:“你什么时候准备了一处小院?”

  “听你说要出宫的时候。”朱祐樘看了一眼李广,后者立刻拿出来几张纸,呈交给他。

  朱祐樘翻看了一下,将这些纸张按在桌上,向张羡龄道:“你看看。”

  堂屋里燃着几盏珠子灯,张羡龄接过纸张,于灯下细看。那是一份户籍和婚书,在这份户籍上,朱祐樘不是万岁爷,而是秀才朱彬;张羡龄也不是皇后,是秀才妻张笑;除此之外,甚至连朱厚照、朱秀荣与朱厚炜都换了名,不是什么太子公主皇子,而是朱彬与张笑的孩子,分别唤作朱寿、朱无灾和朱无难。

  朱祐樘解释道:“咱们出宫,总得有个落脚点,以防万一,我便让人做了全套户籍。当然,出去玩的时候你还是着男装方便,对外称作是张笑的弟弟张羡即可。”

  张羡龄看着这户籍,把手紧紧捏着纸,仿佛将另一种人生攥在手里。

  她是当真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朱祐樘竟然准备得如此周全。

  朱祐樘问:“你可有什么想玩的地方?”

  张羡龄摇了摇头:“我不大清楚京中有什么好玩的,也许……四处闲逛?”

  “好。”朱祐樘看了一眼天色,“差不多该用早膳了罢?李广,进膳。”

  李广忙回话:“厨房都备好了。”

  正要吩咐下去,张羡龄却道:“那个……不然我们出去吃罢?”

  既然是宫外一日游,怎么着也得吃一吃宫外的美食才好。

  朱祐樘自然同意,便问李广附近可有什么味道不错的店铺。

  这处宅院是李广一手操办的,他早将附近打听的情况清清楚楚,当即表演起了报菜名。

  朱祐樘无所谓吃什么,让张羡龄挑。

  张羡龄思量了一下,决定吃应景的馄饨。

  毕竟这时候京城流传的老话,是“冬至馄饨夏至面”,而不是大节小节全吃饺子。

  从小院出来的时候,张羡龄隐隐察觉到身后还跟着几个人,都是家常打扮,神情却很严肃。

  “是有人跟着么?”

  朱祐樘道:“不要紧,是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提督。”

  他向来谨慎,虽然此番是微服出行,但必要的护卫还是要的。1

  穿过两个胡同,远远瞧见一处很热闹的饭铺。这时候天色已经亮起来,只见里里外外都是人,一望便知生意极好。李广命一个内侍挤进去端了两碗馄饨出来,他先从两碗馄饨里各自舀了一个出来,试过馄饨,确认没有什么问题,方才伺候朱祐樘与张羡龄用膳。

  这家店买的馄饨个头比较大,不是那种小小巧巧一口能吃两三个的小馄饨,更像是饺子一样大小,味道十分鲜美。

  也许是因为早起饿了,张羡龄一口气将一碗馄饨吃个精,连汤都喝了半碗。

  吃完了馄饨,朱祐樘与张羡龄便沿着大街闲逛,李广跟在后头,再后面是遮遮掩掩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和东厂提督。

  正阳门与大明门之间的街市最为热闹,用后世的话讲,就是京城的商业中心。行人车骑应接不暇,往来缤纷。有挑担子的小贩,算卦占星的瞎先生,席地而坐摆摊卖字画的穷书生,抬着一顶官轿的四个挑夫……人声鼎沸,异常繁华。

  张羡龄许久未解除到这样热闹的街市,一开始甚至有些不习惯,觉得声音太过嘈杂喧闹。

  她意识到这一点,不觉苦笑了一下,心想在广寒宫住久了的嫦娥若是忽然跑到人间来,估计也会被这人声鼎沸给吓一跳罢?

  置身于街市之中,张羡龄渐渐适应了,开始四处张望。不似后世的各大仿古建筑,即使是帝都,脚底下踩得仍旧是黄土,而不是青石板转。不过黄土全给行人踩得严严实实,只要不是艳阳天或者许久没下雨,一般也不会四处扬尘惹人烦。

  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里,几乎一大半全是男子,夹杂着零星几个梳头的仆妇,几乎没见到年轻女子。幸亏张羡龄如今作男装打扮,不然她一身袄裙出宫,那效果估计和番臣进贡狮子、老虎差不多,回头率会极高。

  除了人,还有不少牲畜,马和驴之类的比较常见,令张羡龄觉得惊奇的大街上竟然还有骆驼!那骆驼脖子上还挂着驼铃,走到起来叮叮当当,隔老远都能听得见。

  他们在大街上闲逛,还有报童争着来推销报纸的,张羡龄一样买了一张,让李广拿着,打算回屋去看。

  街上卖的货物又多又杂,绸缎、皮毛、雨伞、佛像、草药、布鞋,南北风物皆备,无所不有。

  她看什么都新鲜,走到年画摊子前,买几张;路过给货郎摊位,买几个玩具;看到有卖竹篮竹篓的,挑两个……到最后,李广两只手全是满的,连掏钱袋子都不方便。

  张羡龄买冰糖葫芦摊时,是朱祐樘掏的钱。

  不像话本里那种不通世务、一出手给一锭银子的皇子王爷,朱祐樘掏出的铜板正正好是这个数。张羡龄想要买腊肉的时候,朱祐樘甚至和那个屠夫讨价还价,与张羡龄相比,他显然对于宫外的物价熟悉一些。

  张羡龄问:“你也没在大街上买过东西罢?怎么对物价这般熟悉。”

  朱祐樘解释道:“锦衣卫的职责之一便是统计民间的米价、布价、油价之类的,每个月会上报我一次,看得多了,虽然未真的买过,但心里多少有些分寸。像方才那个屠夫,喊得价就比前几天锦衣卫报上来的肉钱跪了一倍,一定是看你我像是有油水可捞的,所以狮子大开口。”